中國時報 2007.03.14
布希種瓜得瓜 美國後院長滿左派果實
林博文
布希在二○○○年競選總統時表示,如當選將會把目光投向南方拉丁美洲,大力進行敦親睦鄰活動。但「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拉丁美洲事務在布希對外政策中慘跌到最後一名,連非洲都比不上。
布希日前冒著生命危險走訪拉美五國,試圖挽回已失之人心,但一切都太遲了。拉丁美洲人民對布希的漠視與慢待,了然於心,去年有十一個拉美國家改選總統,其中七個選出反美的左翼總統,委內瑞拉的查維茲成為反美陣營中的龍頭老大。
布希在接受訪問時很自豪地說,他任內把援助拉美的年度經費提高至十六億美元,巴西聖保羅市一份保守派報紙不屑地指出十六億美元等於美國打伊拉克五天的戰費!
中南美洲已幾乎完全變樣和變色了,從冷戰時代到現在,中南美洲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激烈反美,即使在卡斯楚和切.格瓦拉搞革命的年代,拉美人民亦沒有如此討厭美國。美國在美墨邊界興建一條萬里長牆以阻止偷渡客來美,美國人認為這道牆是防堵非法移民,但拉美人民則把這道牆視為美國佬自大傲慢、瞧不起窮鄰居的帝國表徵。
中南美確實是個窮地區,五億七千萬人口中有四成屬於赤貧,三餐難以溫飽,野心勃勃的查維茲利用大賺特賺的油錢,到處施捨救困濟貧,幫助沒錢的政府和窮苦的人民;資助數萬古巴醫生和中小學教員到各國土義診及培訓教師;向各國提供廉價或免費石油;把貧民區的病患載運到國外接受治療;購買十五億美元阿根廷公債以協助該國度過財政難關。
查維茲在北美和中南美所從事的收買與拉攏,才真正是另類革命,不是血淋淋的革命,而是深入人心的革命。布希政府面對來勢洶洶的「查維茲旋風」,完全招架不住,更侈談反擊;布希又想扶助巴西,把這足球王國提升為全球第十大經濟強國以對抗查維茲,這一點談何容易。凡是和美國沾上密切關係而又能有所作為的國家,除了以色列,幾乎沒有。
美國第五位總統門羅在一八二三年發表所謂「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實際起草人是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歐洲人不得在西半球建立新屬地,亦不得干涉美洲各國事務。「門羅主義」被史學家譽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偉大里程碑」,也是美國把整個美洲視為禁臠,開始走向區域霸權的先聲。
一八九八年二月十五日晚,美國戰艦「緬因號」,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港口離奇爆炸(原因至今未明),二百六十多名美國水手被炸死,麥金萊總統在一群好戰媒體的脅迫下,勉強向西班牙宣戰,這就是美國史上著名的美西戰爭。雙方只打了三個多月,西班牙帝國從此垮台,美利堅帝國則躍上世界舞台,搶下了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古巴亦變成美國的「保護國」。
麥金萊和老羅斯福時代的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形容美西戰爭是「一場輝煌的小戰爭」(a splendid little war)。這是典型的帝國主義者的評論,只要是打勝仗、有戰利品,就是「一場輝煌的小戰爭」。
一百多年來,美國始終把拉丁美洲當作自己家裡的「後院」,不讓反美的左翼政權生存,中情局於一九五四年在瓜地馬拉策動政變推翻左翼政府;尼克森、季辛吉和中情局於一九七三年九月幕後主使智利軍人推翻左翼政府,阿葉德總統慘死。軍閥皮諾契特上台後以鐵腕統治智利十七年。
卡斯楚革命成功,使美國後院長出第一株社會主義紅花。美國經濟封鎖古巴四十六年,卡斯楚並未垮台,只有老化,禁運受害的是古巴人民。
美國希望卡斯楚死後,古巴會投向美國懷抱,這是天方夜譚的想法,左傾已變成拉丁美洲的普遍趨勢,反美則為左傾運動添加了情緒酵素。而查維茲一手拿油錢、一手持反美旗幟,到處煽風點火的作法,遠比卡斯楚只講意識形態而不會改善人民生活的老革命更具成效。
卡特時代的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最近出版了一本檢討老布希、柯林頓和布希政府外交政策的新書:《第二次機會─三位總統及美國超強危機》,他認為布希的外交政策是場「災難」(catastrophic)。布希除了蹂躝伊拉克,史家會記載在他的八年任期內,拉美人民的反美達到了歷史高峰,美國後院已長滿了左翼的果實。
- Mar 18 Sun 2007 16:42
布希種瓜得瓜 美國後院長滿左派果實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